善赏花吟
邵雍〔宋代〕
人不善赏花,只爱花之貌。
人或善赏花,只爱花之妙。
花貌在颜色,颜色人可效。
花妙在精神,精神人莫造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有的人不善于赏花,只是喜爱花的外貌。
有的人善于赏花,但只是喜爱花儿的绝妙。
花的外貌在于颜色艳丽,颜色这种东西人是可以效仿制造。
花儿鲜活生动的绝妙在于精神, 精神这种传达内涵气质的东西,人是不能仿造的。
注释
或:或许。
效:仿效。
造:仿造。
简析
《善赏花吟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此诗以赏花为例子,探讨了关于美学鉴赏的问题,历来在美学界引起美学家的关注。诗中谈论了审美联想的意义,即花的姿态、神韵,与人类执着、自由、进取以及爱生死的心理相沟通,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。对“花之妙”和“花之貌”的不同追求,正是艺术家与普通人在审美上的区别所在。
赏析
把“花之妙”与“花之貌”对立起来,似不妥。因为赏花人首先被花貌所吸引,然后才感悟花妙。但邵雍强调“花妙”强调“人莫造”的个性“精神”,对于艺术形象(形式)创造,至关重要。其实花色与花韵是一体的。色中有韵,韵中有味。有“花之貌”——艺术之形,才可言美的内质。那种只有“花之貌”而缺乏“花之妙”的作品形象,自然是肤浅的。艺术形象(形式)创造,归根到底是艺术体验的显示,是艺术家对生命和内在精神的感悟的引发和拓展。“大都入之愈深,则言之愈质,言之愈质,则其传愈远。夫质犹面也,不华而饰之朱粉,妍者必减,媸者必增也。”袁宏道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:一是说形式与感悟的关系,艺术家对表现对象的感受愈深刻,形式就
邵雍
邵雍(1011年—1077年),字尧夫,生于范阳(今河北涿州大邵村),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(今河南林县康节村),天圣四年(1026年),邵雍16岁,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(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),卜居于此地。后师从李之才学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与伏羲八卦,学有大成,并著有《皇极经世》、《观物内外篇》、《先天图》、《渔樵问对》、《伊川击壤集》、《梅花诗》等。嘉祐七年(1062年),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,自号安乐先生。出游时必坐一小车,由一人牵拉。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,两度被举,均称疾不赴。熙宁十年(1077年)病卒,终年六十七岁。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。 1652篇诗文 437条名句
超然台记
苏轼〔宋代〕
凡物皆有可观。苟有可观,皆有可乐,非必怪奇伟丽者也。
哺糟啜醨,皆可以醉;果蔬草木,皆可以饱。推此类也,吾安往而不乐?
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,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。人之所欲无穷,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,美恶之辨战乎中,而去取之择交乎前。则可乐者常少,而可悲者常多。是谓求祸而辞福。夫求祸而辞福,岂人之情也哉?物有以盖之矣。彼游于物之内,而不游于物之外。物非有大小也,自其内而观之,未有不高且大者也。彼挟其高大以临我,则我常眩乱反复,如隙中之观斗,又焉知胜负之所在。是以美恶横生,而忧乐出焉,可不大哀乎!
余自钱塘移守胶西,释舟楫之安,而服车马之劳;去雕墙之美,而蔽采椽之居;背湖山之观,而适桑麻之野。始至之日,岁比不登,盗贼满野,狱讼充斥;而斋厨索然,日食杞菊。人固疑余之不乐也。处之期年,而貌加丰,发之白者,日以反黑。予既乐其风俗之淳,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。于是治其园圃,洁其庭宇,伐安丘、高密之木,以修补破败,为苟全之计。
而园之北,因城以为台者旧矣,稍葺而新之。时相与登览,放意肆志焉。南望马耳、常山,出没隐见,若近若远,庶几有隐君子乎!而其东则庐山,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。西望穆陵,隐然如城郭,师尚父、齐桓公之遗烈,犹有存者。北俯潍水,慨然太息,思淮阴之功,而吊其不终。台高而安,深而明,夏凉而冬温。雨雪之朝,风月之夕,予未尝不在,客未尝不从。撷园蔬,取池鱼,酿秫酒,瀹脱粟而食之,曰:“乐哉游乎!”
方是时,予弟子由,适在济南,闻而赋之,且名其台曰“超然”,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,盖游于物之外也。
渔家傲·平岸小桥千嶂抱
王安石〔宋代〕
平岸小桥千嶂抱。柔蓝一水萦花草。茅屋数间窗窈窕。尘不到。时时自有春风扫。
午枕觉来闻语鸟。欹眠似听朝鸡早。忽忆故人今总老。贪梦好。茫然忘了邯郸道。